台灣的未來取決於人與思想之間的全球聯繫
臺灣譜寫了當代最偉大的科技成功案例之一。 台灣的經濟建立在把思想和研究轉化成產品的基礎上,而且讓全世界都能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科研成果。 因此,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全球創新政策副總裁,Stephen Ezell先生,稱臺灣為“世界上最重要的14,000平方英里島嶼”。
臺灣人口數量不到2,400萬,卻仍然在2022年科技與通訊領域的63個經濟體中排名第7。 2021年臺灣佔有27%的IC設計市場佔有率,這裡有全球最大規模的外包半導體組裝與測試 (OSAT)服務提供廠。 這種成功不只有在於本地科技公司 – 外國半導體相關公司也在台灣建設生產地。
但臺灣要想繼續取得成功,就需要持續把握新一代科技創新的理念和潛力。 臺灣科學技術委員會認為,隨著臺灣互聯經濟的發展,“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研究和創新的影響,有效應對全球、地區乃至社會環境帶來的挑戰,全球的合作便至關重要。 ”
這種相互聯繫與合作不僅依賴於技術,也依賴於人才。 因此,台灣的重點之一就是「培養科研人才、提高國際影響力」。 這包括聯合研究專案、聯合會議、共用主要研究設施、研究人員和科學家的互訪以及資訊交流等。
但臺灣下一代科技領袖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真正的互相理解,其實開始在就業市場前就該開始了,年輕人們在彼此的一流大學里一起學習和交流,就已經開始了互相交流的過程。 這源於他們不同觀點的融合,因為這一代年輕人不僅掌握了量子計算和人工智慧的最新發展,而且還在相互較量如何思考世界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 作為共同生活在一顆可持續發展星球上的公民,我們該如何和平共處、管理資源並開發新的方式來為80億人口提供食物、電力、教育和關懷,並且這一人口數位還在不斷增長。
這就是我在到訪台灣期間,希望可以建立的聯繫。 每年有7,000至8,000名台灣學生前往英國留學,這個數字還在迅速增長。 臺灣家庭深知支持他們的子女在海外生活、學習和工作一段時間,不僅有助於他們獲取優質教育,而且還能為其未來的生活和職業發展建立寶貴的人脈。
另外,臺灣也有一所世界知名的臺灣大學在臺北,隨著其他院校機構擴大知名度,我希望在21世紀能看到更多國際學生有意前往台灣留學。 這也會有助於建立更緊密的全球聯繫與合作。
台灣經濟的成功故事非同凡響,也不容忽視。 它擁有世界上92%的尖端晶元製造業務,也是生產其他科技零部件的重要中心。 不僅如此,臺灣還位於世界主要貿易路線的中心 – 80%的集裝箱船都經過台灣海峽。
但真正的思想超導體是教育。 全球信息領域中最重要的聯繫不是機器與機器之間的聯繫,而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教育正在培養和助力奇思妙想的新一代,促成一個與全球緊密聯繫的社會,這樣才能真正保障臺灣的未來。
Ian Crichton是全球教育提供者 – 學習集團的CEO,該集團與世界各地的頂尖大學共同合作運營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