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夜樱,想不到的武汉之美!日本赏樱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赏梅习俗
承载天南海北目光的武汉樱花,为什么好看?
除了珞珈山的繁樱,这里,大概能窥见一二。
东湖樱园赏樱,夜景最是撩人。暮色低垂,华灯初上,春风趁夜静,樱花盛大绽放,城市由此变成了一座“樱花之都”,引无数人神往之、向往之。
风起,花落如雨、如雪,身穿汉服的游人轻提罗裳,暗香盈袖,真是如诗如画,沉醉不已。
樱园整体风格以唐风、楚韵为主,日式庭院设计为辅,石桥、古亭、楼阁、木塔、小径、林荫、草地、水岸、溪流、石林、假山……任意一隅便是一景,融为一体便是武汉春日最美的画卷之一。
日间,粉白樱花如初雪,无限柔情令人醉心。夜色之下,灯光幻影的照射与点缀,使那一簇簇樱花透着一股深邃、沉静的气质。
吸引游人或争相拍摄, 或席地而坐,享受春风拂面,看那无边春色下的世态人生,英雄之城的粉红浪漫,是武汉人美好春日生活的念想。
武汉人爱梅花的高洁,不惧严寒,也爱樱花的高雅,质朴纯洁。虽说樱花于诗词歌赋的浩瀚海洋中并不出众,但中国人对赏樱的态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体现。
文人墨客也开始有樱花之赏,白居易就有诗曰: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南宋王僧达的 “初樱动时艳,擅藻的辉芳,缃叶未开蕾,红花已发光”。
当时,在全面学习唐文化的日本人,自然也因迷恋中国文化而爱上樱花。实际上,除了樱花,当时的日本人对梅花也有深厚的情感。
但随着历史走向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本人对樱花有了更深的情感和研究。赏花习俗也多样起来。但今天的日本赏樱文化,最早还是起源于中国的“赏梅”。
日本学者西川松之助的《花と日本文化》中,就提到“在日本,赏花之风始于赏梅,虽然樱花是日本的代表,但玩赏之风源于贵族们效仿中国传来的赏梅习俗。”
当年的日本人虽从唐朝带回了樱花,但经过漫长时间的选育下,日本本土出现了冠绝世界的新品种樱花。大岛樱堪称日本现代栽培樱花的“灵魂”,很多非常著名的樱花品种都含有大岛樱的血统。
这些新品种樱花如今已十分常见,且带有极为鲜明的日本本土特色。也难怪有不少网友一提到或见到樱花就想到了日本。
但与日本人的“物哀之叹”所不同的是,中国人对樱花之美是爱它盛放之美,充满灿烂、洋溢着活力。
尽管花期短暂,有“刹那芳华”之感,却不会心生悲情,更不会透着一股幽玄、静寂的意境氛围,而是淡泊、高洁,更是希望、美好、未来可期。
当看到游人穿上汉服,在树下轻提罗裳时,不由赞叹,这就是中华文明悠久的沉淀呀。
夜色下,在灯光的烘托中,粉白如雪的樱花也呈现出深邃、沉静、厚重的气质,它将几千年古老的空气凝结其里,哪怕最深的深处都蕴含着浓稠的光,能够体会个中魅力的,恐怕也只有我们中国人。
围绕着五重塔附近的樱花,成片、成林,它与水岸、木塔、湖塘,小岛,溪流,虹桥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之画卷。春风来,雨夜去,东湖夜樱正静静绽放,静静飘落。
同时,五重塔的夜景也增加了灯光秀表演,利用3D投影技术,通过樱花故事再现中国赏樱的民俗传统、文学艺术及历史发展。
作者:苏丹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