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建不立体?不好看?武汉的“现代与古典”是无法模仿的
大城崛起,一鸣惊人,霓虹灯火,人世繁华。
画卷之上,城市的每一个建筑都是一个文化符号,城市的每一块砖瓦都是历史留下来的印迹。
有人说,武汉的城建不够立体。大江之城,其之宽阔,无限敞开透亮的空间想象。
漫步在汉阳,城市起源地的园林风格是古典的,代表建筑古琴台;
中国古典
风起,黄鹤展翅欲飞。“天下江山一楼”的恢弘与意蕴依旧令人梦寐不忘。
寻幽,晴川历历汉阳树。“楚天第一名楼”的雅致与幽静教人心旷神怡。
抚琴,高山流水遇知音。“天下知音第一台”的风雅与古典使人心驰神往。
武汉三大名胜各领风骚,每一个建筑都是一部历史巨著。三国吴黄武二年,一座军事楼矗立在长江之畔,凌云之志。
时光飞速,大唐之繁华下,它变成了文人墨客争相打卡的地方。由崔颢到李白,“黄鹤白云”的江南古典凝结了无数千古诗篇,享有“天下绝景”之美誉。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为何有如此之高的美誉?黄鹤,展翅欲飞。我想,以崔颢、李白为代表的艺术审美不会有错。
可能有人会有拿“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说事,也会有以“电梯”做文章。千古名楼,屡建屡毁,这像是历史投下的一个魔障。
今日之黄鹤楼非昨日之黄鹤楼,但文化审美却可跨越时空。以怀古的态度去畅游历史,必然会了解武汉“古建”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晴川阁于明代增建,散发着古朴典雅,花木扶疏的园林之秀气。这与大江大湖大武汉的豪迈气势形成强烈对比。
走进这里,目之所及,所到之处皆是庭院、林园、花坛、茶室等,布局精巧、层次分明,它东对龟山、北临月湖,充分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西式古典
如果说,这三大名胜的“古典”是中国传统意境,那么以“江汉路”为代表的古典则是中西合璧。
里份建筑群是汉口特有的民居建筑群,是一种于西式古典之中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形式。
这是汉口开埠的一个缩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标本,也是这座城市的别样古典。
中国园林古典、西式古典、中西合璧之古典,武汉的古典还有一种“楚风”。这是荆楚大地的建筑特色,是与“江南古典”完全不同的一种典雅。
东湖作为是国内最大的城中湖之一,自古有着“大者风范”。但在现代灯光的映射下,这一股风范勾勒出楚人的美感。
位于东湖听涛景区的“碧潭观鱼”于暮色下,美得动人。
这是一组以自然湖池贯以曲桥亭廊相连的园林建筑群,于上世纪50年代听涛景区为纪念屈原,而建成的景观建筑群之一。
由于这里饲养着形态各异的锦鲤和青鱼,游客可凭栏观鱼,而得“碧潭观鱼”一名。
相较于凭栏观鱼,我更是钟情于那曲桥亭廊的一抹青绿,如碧水浮玉一般,镶嵌在大湖的一隅,真是“楚韵山水、描金东湖”,堪称是东湖最楚韵灵动的一处佳境。
航拍之下,只见亭榭呈“品”字布局,飞檐翘角的古典建筑,搭配碧波荡漾的东湖水,体现了楚国临水筑榭的建筑特色。
不由想到屈原所说的“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这10个字的意思是说在水中央建造一所房屋,用荷叶覆盖屋顶。
对照眼前的曲桥亭廊以及那青绿色瓦顶,不正是体现了楚人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审美?江汉平原,荆楚大地。楚国建筑喜临水而建,与自然环境也有着莫大关联。
但高台建筑最能集中体现楚国建筑的特点和工艺水平,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楚灵王建造的章华台。这座“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宏大建筑,在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台”。
据记载,鲁昭公就曾被章华宫的繁华、恢弘气势所震惊,忍不住赞叹“敝邑褊小,安敢望上国万分之一”。
遗憾的是,它因毁于兵乱而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否则,放在今日,这“天下第一台”的名誉仍是归它所有。
位于东湖磨山景区的楚天台则仿章华台而建,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人间肆意狂欢中,城市万象草木间。江湖之上,楼阁之间,桥梁相连,这就是武汉,正是楚人创造的武汉。
一面是现代化的钢铁构架,一面是古典的楚地风流。
当沉睡了千年的天籁之音划破苍穹,当楚国君王豪饮以显天下青铜楚之气派,当车水马龙的繁华跨越时空,我们再次见证了何为“一鸣惊人,敢为人先”?楚人不服周的气势延续千年。
作者:苏丹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