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无双境之天下第一仙山 | 武当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用在武当山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地处湖北省十堰市境内的武当山不仅是道教圣地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这里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还是世界文化遗产,有着“亘古无双境之天下第一仙山” 的美誉。
早在汉魏六朝时期,武当山就已是隐修学道者的修炼之地。到了唐末五代,传奇高道杜光庭在的他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武当山已位列“七十二福地”第九名。 据北宋《太上说真武本传妙经》记载,有净乐国太子入武当山修道42年,“功成飞升,是为真武”。净乐太子铁棒磨成针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相传这个传说的发生地就在太子坡附近的磨针井里。 武当山最鼎盛的时期当数明代,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明成祖朱棣。传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誓师祭旗时,突然狂风大作,乌云从北方滚滚而来。 众人皆惊慌失措,惟有谋士姚广孝欣喜若狂:“此是北帝真武前来相助也!”姚广孝法号“道衍”,人称“黑衣宰相”,是朱棣的头号军师。朱棣听了姚广孝之言,自然是心领神会,遂披发仗剑,如真武附体一样,挥师入南京,即帝位,年号“永乐”。
朱棣坐上皇位后,第一件事就是立即派心腹大臣赴武当山祭祀,并着手计划“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根据真武修道成仙的神话传说在武当山修建宫观。 据《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朱棣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开始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先后有20万人在这座山上呆了14年,总计耗费亿万钱粮,,“敕建宫观三十三处,天柱峰冶铜为殿,黄金饰之,范玄帝金像,精严置设,旷古未所有也”,“盖谓昭答神贶,上以报荐祖宗在天之灵,下为天下苍生祈迓福社祗,宫殿落成,特敕武当总名为:‘大岳太和山’”——武当山的地位一下就被拨高到了五岳之上。 稳居于八百里武当山最高处的天柱峰之巅的金殿,终年云雾缭绕,恍若仙境。在其四周,孤峰环揖拱立,形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地貌奇观。 庞大的宫观建筑群充分利用山形地势,巧妙布局其间,气势磅礴,肃穆庄严。于是,玄妙无比的仙气,出来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威严,也出来了……
朱棣之后的两百多年,武当山完全就成了明朝的皇室家庙,历代皇帝即位登基,都会派重臣来此祭告。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明世宗重修武当山宫观,在遇真宫边上的山垭口建了一座牌坊,赐额“治世玄岳”,尊武当山为“玄岳太和山”。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说:“余髻年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之上,慕尤切”,由此也可见,武当山在当时的声名有多显赫。
今天的武当山人气依旧旺盛,每年有上亿人从世界各地慕名来到这里,而被称为武当山三十六岩最美之处的南岩宫,则是每一位游客必打卡的一站。 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年)的南岩宫全称“大圣南岩宫”,是武当山神话传说反映最为集中的地方。 这里头顶云霄,下临深渊,正对天柱峰,西有飞升崖,背依展旗峰,就与山西大同的悬空寺的选址一样,整个建筑群都建在悬崖绝壁之上,连猴子都爬不上去,地理位置险峻无比。古人到底是如何建上去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今天,如果想要去南岩宫,你得通过一条从悬崖上开凿出来的古栈道才能走过去。 看到古栈道尽头的“两仪殿”,就是最惊险的地方了。很多胆小者走到这里,腿已发软,只敢双手扶着崖壁一侧往前走。 “两仪殿”这个名称,出自《易传·系辞上传》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语,是为“天”与“地”,“阴”和“阳”,在这里是指“父母”的意思。 两仪殿坐南朝北,从这里凌空探出悬崖的一根龙首石才是南岩石宫最大的看点。这根龙头首石不偏不倚地正对着天柱峰上的金殿——据说古代工匠们将其设置在这里,其选址有着很大的讲究。 不止是南岩的两仪殿,在武当山各宫观主殿的后面,都建有真武生身父母殿,体现了中华传统的忠孝伦理观,也意在告诫每一位来到武当山的人,孝敬父母乃是人生的最大准则。不过,来到这里的人,又有多少是在为自己的父母祈福呢?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湖广四川总督、云贵总督、兵部尚书蔡毓荣下令禁烧“龙头香”,并龙头香处设栏门加锁,立《南?禁烧龙头香》碑告诫:“南?之下,倚岩立殿以祠灵神,不知何时凿石为龙首,置香炉于前,下临绝壑,凭高俯瞰,神悚股栗,焚香者一失足则身命随陨。此世俗庸,妄人所为,非上帝慈惠群生之意也。今徙炉殿内,以便焚香者,使知孝子不登高,不临深之义,立石檐前,永杜小人行险徼幸之路,本宫住持暨诸道众,随时劝诫,勿蹈前辙,其遵行无忽。” 如今的龙首石已经关闭,不对外开放。为了安全起见,景区又设了一道木栅门,防止游客进入。只在木栅门的入口位置重新设了一个香炉,来满足大家的愿望。人们只需在此行三叩九拜之礼即可,再也不用冒险爬上去了。
祈福的初衷在于,让你心中重新燃起希望,鼓起创造美好生活的勇气。只是,如果这种祈福的方式需要以命相搏,恐已失去其意义。 为了祈福而不慎丢了性命,是否值得?如果这根龙首石向公众放开了,允许到上面去,你敢去挑战吗?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读书,旅行,摄影,看天下,我是@泡鱼儿 ,关注我,带你一起走遍祖国大好河山。
作者:泡鱼儿